|
时间:2017-10-11 作者:奥希替尼 【转载】 癌痛问题解决,满盘皆活 目前,国际上已把疼痛定义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癌症其实是一种慢性疼痛。 在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及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杰军看来,痛对人是有意义的,碰到痛会保护我自己。但是痛一旦变成慢性的,对人是没有任何保护作用的,只有负作用,“它让人吃不好、睡不好、免疫力降低,影响跟家人的交流,情感的交流,社会交流,疼痛对病人来说只能是负面因素。” 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则给了一个更为肯定的说法:“如果把癌痛的问题控制了,满盘皆活。” 事实上,不止一位癌症患者在交流中表示,如果痛的问题整天在折磨人,即便把所有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都用上了也无济于事。换言之,癌症患者到了晚期或者癌细胞扩散非常严重的话,没办法彻底治疗了,只能跟癌共存了,那时候止痛就变成了患者几乎最后的需求,姑息治疗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在2016年全国肿瘤宣传周宣传活动上反复强调,中国抗癌协会和国内临床肿瘤学家早就在关注癌痛患者的癌痛治疗和生存质量管理,出台了癌痛管理专家共识和相关举措,包括进行临床医师毒麻处方培训、创建全国规范化疼痛病房等。“上个月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肺癌骨转移癌痛管理专家研讨会,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于金明院士和学术部长部长石远凯院长做了癌痛管理专题讲座。中国抗癌协会计划今年将组织全国专家讨论更新中国癌痛管理专家共识(2016年版)。” 支修益教授强调,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特别要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呵护,临床医生一定要重视关心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和癌痛管理已经成为我们临床肿瘤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和癌症康复会副会长,支修益教授呼吁,“临床肿瘤医生不仅仅要关注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个体化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微创外科手术、精准放疗技术和基于基因检测指导下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还要关注癌痛患者的心理治疗和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一直在推广的三阶梯止痛治疗。” 癌痛,并非是癌症必经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一个口号:“2000年要让癌症病人无痛“。 然而,口号的实现异常艰难。 王杰军教授说,“我参加过国际疼痛大会,在进门处发现一个横幅,写着‘世界仍然在痛’。疼痛是一个大家都共同关心的话题,但也是管理起来非常困难的问题,这需要大家共同去改变很多东西。” 他强调,“我们的理念要改变,在我国认为忍痛是勇敢的,讲疼痛的是胆小鬼,大家始终有忍痛的概念。” 王杰军经常流露出一些无奈,因为在临床上很多肿瘤病人误认为癌症就要痛,痛是癌症必经的过程;很多癌症病人认为,我把疼痛跟医生讲了,医生会注意疼痛控制,而不管肿瘤治疗;一些病人家属也认为,疼痛就是必须的,肿瘤必须会痛…… 王杰军深吸一口气,“很多错误的观念需要去改变。” 我国医用吗啡消耗量全球排名极后 一个国家控制癌痛的好坏如何判断?最简单的标准是医用吗啡的消耗量。 王杰军透露,90年代,中国医用吗啡的年消耗量只有6-8kg,而到2013年,提升到1300多公斤,涨得速度非常快。“尽管我们现在这么努力,但我们国家医用吗啡的消耗量在全球目前依然排在100位左右。” 一些针对国家疼痛治疗现状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的政府层面,控制疼痛方面的法规都是健全的,从政策层面支持更好地控制疼痛,也取消了疼痛病人使用吗啡的极限量。然而到了执行层面,比如说现在病人能开多少药量、医保、处方等等,还有很多局限。 另外,疼痛学界也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在中国不管是医生、患者乃至家属对吗啡都有抗拒心理,总觉得服用了吗啡就会成瘾。但韩济生院士告诉我们,当人处于疼痛状态,使用吗啡是不会成瘾的。 王杰军在采访中讲了一个很心痛的案例。 他的一位患者,在病房住了一个礼拜,痛得非常厉害,医生建议给吗啡,病人家属说:“这个不能用,这会成瘾的,用了吗啡就是吸毒了”。再跟病人沟通,病人说:“我不用,这个要成瘾的。” “这个病人是一个胰腺癌晚期,非常痛,却因为害怕成瘾,这个时候他依然害怕成瘾。他走得非常可怜,非常痛苦。” 靶向药物出现缓解癌痛情况 相对于传统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的出现为化疗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支修益说,以往的化疗药物是好坏通吃,就像美国在两伊战争中使用的飞毛腿导弹一样,所到之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通通杀伤,而现在的分子靶向药物则是高度选择的精准治疗药物,即只杀伤癌细胞,不伤害正常的好细胞。所以,分子靶向药物没有以往那些传统的化疗药物所带来的恶心,呕吐、脱发和血细胞下降等毒副作用。 “服用分子靶向药物,就像高血压患者每天吃一片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每餐前吃一片降糖药一样,也是每天一片药就解决癌症控制问题,当然也包括癌痛控制和管理。”在支修益教授看来,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无疑让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生存时间也有了明显延长。 无论什么药物,都会有出现耐药的可能,分子靶向药物当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科技医药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在新一代抗分子靶向药物耐药的新发研发上。其中,一些新药如AZD9291等都正在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 支修益教授预测,但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期望:“在未来的5到10年,(分子靶向药物)有可能会颠覆整个癌症治疗的历史,让晚期癌症患者真的就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通过药物就能够很好地控制疾病,不会因为临床确诊时是晚期癌症而仅仅只活几个月就离开了我们。” 海得康发掘国际新药动态,为国内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药品的咨询服务,如丙肝新药印度吉三代、肝癌新药印度多吉美、PD-1、PD-L1、肺癌AZD9291等,帮助国内患者选择更新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更多药品信息及购药渠道,详询:400-001-9763,010-67385800,微信:headkonhdk www.headkonmed.com |
|
|